零月薪 想说爱你不容易

    发布时间:2009-11-18 12:11:00   点击数:


      经济学上有个古老的问题“谷贱伤农”,意思是农产品价格太低会伤及农业生产。然而,近几年却出现出了另一种价值与价格极不平衡的现象,即席卷而来的大学生零月薪就业之风。借用“谷贱伤农”的道理,零月薪就业意味着“才贱伤教”,即低廉的大学生薪酬会伤及立国之本的教育。

      零月薪是毕业生对就业难的最大理解

      零月薪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更是毕业生对社会、对教育的最大理解。笔者对身边的毕业生进行了小范围访谈。内容包括三个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什么考虑你会从事零月薪工作?

      2.哪类单位(或岗位)你愿意零月薪?能接受多久?

      3.接受零月薪工作时,是毫无条件还是有所要求?

      关于第一个问题,多数人回答找不着工作的情况下才考虑零月薪。在单位(或岗位)选择上,毕业生倾向于国企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在时限上毕业生认为最好是一个月,三个月以内的也可以接受,国家单位则愿意延伸到半年。最后,毕业生并不情愿毫无条件地接受零月薪,一部分人要求公司吃住予以保证,另有一部分认为学到经验是王道。

      从访谈结果看,毕业生对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理解,能看到零月薪背后的价值。很多学生之所以接受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的零月薪,正是为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他们虽说不上是卧薪尝胆,却期望暂时的容忍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厚积薄发。但是接受零月薪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得到回报,这对毕业生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

      零月薪为社会良性发展埋下祸根

      就业的含义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就业的首要目的是挣取工资以谋生,这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归根到底,零月薪就业是一种有违常理的社会现象,如不疏导将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祸根,更是对毕业生劳动成果的极其不尊重。

      大学教育受诋诟。曾几何时,大学是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但近几年就业越来越难,尤其是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等新闻不时流传社会,“读书无用论”在中国大地上似有抬头之势。民众对教育的失望之语溢满耳眶,“读了四年大学,找工作的薪水还不如仅被培训了几个月的保姆……招一个大学生还不如招一个技术娴熟的工人……”如此说法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遭遇低起薪“寒流”,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零月薪就业率的攀升暗喻此风更盛,不加遏制,崇尚教育的时代将会暂时离我们远去,民众对教育投入至少大学教育的投入会减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此以往,国之根本难免一场风霜雨雪。

      企业因小失大义。“毕业仍陷学债泥潭 就业犹如镜花水月”,不少家庭因为供养大学生早已不堪重负,教育致贫现象屡见不鲜,在此情况下,零月薪是很多大学生就业无助导致的客观困顿。零月薪期望和接受度的上升与大学生和资方议价的博弈能力较弱分不开。在一个供求失衡的时代,大学生做出了无奈的伪理性选择,而用人单位的零月薪无疑使那些期望以就业改变境况的贫困家庭雪上加霜。“零月薪就业,白捡的劳动力,而且是大学生”,怀有这种心态的企业也许能获取暂时的利益,损失的却是长远的发展动力。试问,谁会为一个乘人之危、牺牲劳动者利益、推卸社会责任的企业忠实地奉献自己?

      法律有法不被依。零月薪违法是毋庸置疑的。《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然而大学生零月薪几成社会风气,由于用人单位的强势,劳动者的弱势,现实中人们并不不都遵照法律反而依赖口头协议,法律的神圣性受到严重质疑。另一方面,有些经济条件好、希望通过试用期积累经验的大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但用人单位却碍于《劳动法》不敢接收。零月薪就业的概念为法律法规的健全提出了问题,如不加以界定,任其蔓延,零月薪现象将会覆盖更多行业和阶层,不仅为以后的劳资纠纷埋下祸根,更会成为一种扭曲的劳资关系长存于社会。

      学生卑微如草芥。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和收入都弥足珍贵。然而,当一个人卑微地像猎犬一样寻找工作,他其实早已放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尊严,早已忘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傲气,更记不起教育的初衷。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理解“爱上”零月薪的纠结与羁绊,所以零月薪可以是面对困境的心态,但绝对不能是毁灭年轻人激情的现实。虽然就业难不能只怪社会,但仅仅把负担压在大学生稚嫩的肩上,也不合实际,这无疑会使更多的大学生面临低报酬之痛,在卑微之中工作和生存。

      零月薪,我们应该做什么

      零月薪,政府要说“不”。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推动者与保护伞,面对零月薪就业应该有所作为。首先是加强法律宣传,促进企业按法招工。对企业的零月薪用工,政府应发出明确的制止信号,通过劳动、监察、媒体等部门,从法律和社会层面加强监管。其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力度。应当看到,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对过剩的原因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综合因素,因而政府应该对此人群创造再学习的机会,使之适应市场需要。总之,在遏制大学生就业“零月薪”的阻击战中,政府应首当其冲,主动承担责任,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零月薪,企业面对诱惑的考验。作为社会组织,企业面对众多求职者,有着十分强势的买方市场地位,掌控着大学生求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低廉甚至无薪的劳动力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带来巨额利润。能否抵制诱惑,做出正确抉择,这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一道法律和良心的考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一个有素质的企业,一个有长远发展目标的组织,企业理应肩负起社会责任,放长眼光。如果仅仅因为眼下就业相对过剩的现象,从而短缺工资,降低报酬,这无异于趁人之危,取人之利,不仅不符合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基本道德要求,更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零月薪,大学生真的能就业吗?面对就业难,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做出零月薪的选择,往往是为了先进入企业的门槛而放弃了部分利益。然而,放弃权利苟且得来的所谓机会,真的能够抓得住吗?首先,零月薪并不能称之为就业,只是形式上、名义上的就业,是部分大学生满足自我心理一个掩耳盗铃的做法。其次,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讲,零月薪的做法类似于商业上的恶性竞争,不仅“贱卖”了自己,而且会打压其他大学生就业,给其他人增加就业压力,最终伤害的还是这个群体。再者,尽管一些高校毕业生提出零月薪求职,但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多数零月薪求职者最终还是与所求岗位失之交臂。因为对于有长远发展目标的企业来说,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远比零薪酬更有吸引力,片面降低要求,以求实现未来就业,只是求职者一厢情愿的假想,并不能真正实现就业。

      零月薪,高校“产品”合格吗?面对多年精心培养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大量“积压”、“滞销”,最终落得“贱卖”、“白送”的下场,作为生产这些“产品”的高等教育,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反思?纵观就业市场,一方面,企业出现“技工荒”,急需有一技之长的专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陷入失业的窘境。大学生求职出现零月薪现象,不完全等同于劳动力“富余”,这是教育产业化生出的一枚“怪蛋”,是对“高投入,低产出”的反讽,更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学校、用人单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实习,让学生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对就业就会有很大帮助,而这种良性机制一旦形成,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本自然就会降低。

      才贱伤教,伤及国之根本,愿全社会行动起来,为“零月薪”就业做点什么。